Friday, December 31, 2010

Michael Hill: knight, and man with mission




It took Michael Hill 40 years to set a goal for himself. But once he did, he says, life took care of itself.
The founder and chairman of the jewellery store chain that bears his name becomes "Sir Michael" today.
He has been appointed a Knight Companion of the New Zealand Order of Merit in the New Year Honours list.
For 23 years, Sir Michael worked at his uncle's jewellery shop in Whangarei.
"I never believed I had any potential," he said. "I couldn't see any further than the edge of the counter."
Then, when he was 40, a fire destroyed his house and all his belongings.
The misfortune changed his life.
"I thought, 'There must be more to life than this,' and I took a jump."
Thirty-two years later, Sir Michael has gained national recognition for his entrepreneurship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arts, golf and philanthropy.
He has 250 shops in New Zealand, Australia,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 10 years, he has hosted an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and for the past three years, he has also hosted the New Zealand Golf Open at his private golf course in Queenstown.
He is a major donor to Cure Kids, helping to fund medical research.
"When you have a 30-year goal, a lot of things start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he said.
"Strangely enough, very few people do it."
Sir Michael explains his philosophy with images of frogs, surfers and bus stops.
It is, he says, about breaking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something too few Kiwis venture to do.
"The problem is we get stuck, like a frog in lukewarm water.
"It is like waiting at a bus stop for a bus to take you to the perfect place, and it never arrives and you just sit there.
"It's better to make some decision than no decision."
Life could change entirely just by giving yourself a little push, he says.
"It makes an enormous difference. Once we start moving, everything starts to gravitate towards you.
"It's like a surfer struggling to get a wave, then you push yourself a little and you're moving."
Sir Michael said his greatest joy during his life and career had been to give thousands of employees a chance.
Many had no qualifications, but he took them on and let them try to fly.
A recent foray into United States retail had been challenging, but it had transformed his business.
"We have to live in the real world. We can't live in a cocoon in New Zealand. It's a tough world and we have to be exposed to the toughness."
A knighthood was a great responsibility, Sir Michael said, as people would look to him as a role model.
If he had a piece of advice, he said, it would be to find a goal.
"It's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to have. It took me 40 years and a house fire to do it."

http://www.nzherald.co.nz/nz/news/article.cfm?c_id=1&objectid=10697226

Saturday, December 25, 2010

"...capitalism is a 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 zt

As capitalism is a 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there is always growth and decay. In modern states, IT and mining capabilities are growing while some industries are phasing out. Sometimes whole districts like Silicon Valley or parts of Australia are in a long boom (which creates inflationary pressures), whilst other districts are part of a rust belt with deflationary tendencies.

http://www.interest.co.nz/opinion/rising-prices-and-falling-asset-values-gives-us-biflation

Tuesday, December 21, 2010

a singing Puhutukawa






A Puhutukawa is singing a crimson song. Hear that?

Merry Christmas!

When long awaited summer comes, and a decent rain pays a much welcomed visit, and Puhutukawas are singing a crimson song, and..., when we have so much to smile about and be grateful for, is there any better celebration than having Christmas? Merry Christmas!

Monday, December 20, 2010

Why do firms exist? Ronald Coase, the author of “The Nature of the Firm” (1937), turns 100 on December 29th

Schumpeter

FOR philosophers the great existential question is: “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For management theorists the more mundane equivalent is: “Why do firms exist? Why isn’t everything done by the market?”
Today most people live in a market economy, and central planning is remembered as the greatest economic disaster of the 20th century. Yet most people also spend their working lives in centrally planned bureaucracies called firms. They stick with the same employer for years, rather than regularly returning to the jobs market. They labour to fulfil the “strategic plans” of their corporate commissars. John Jacob Astor’s American Fur Company made him the richest man in America in the 1840s. But it never consisted of more than a handful of people. Today Astor’s company would not register as a blip on the corporate horizon. Firms routinely employ thousands of workers and move billions of dollars-worth of goods and services within their borders.
Why have these “islands of conscious power” survived in the surrounding “ocean of unconscious co-operation”, to borrow a phrase from D.H. Robertson, an economist? Classical economics had little to say about this question. Adam Smith opened “The Wealth of Nations” with a wonderful description of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a pin factory, but he said nothing about the bosses who hired the pin-makers or the managers who organised them. Smith’s successors said even less, either ignoring the pin factory entirely or treating it as a tedious black box. They preferred to focus on the sea rather than the islands.
Who knows the secret of the black box?
The man who restored the pin factory to its rightful place at the heart of economic theory celebrates his 100th birthday on December 29th. The economics profession was slow to recognise Ronald Coase’s genius. He first expounded his thinking about the firm in a lecture in Dundee in 1932, when he was just 21 years old. Nobody much listened. He publishe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five years later. It went largely unread.
But Mr Coase laboured on regardless: a second seminal article on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laid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the deregulation revolution of the 1980s. Eventually, Mr Coase acquired an army of followers, such as Oliver Williamson, who fleshed out his ideas. In 1991, aged 80, he was awarded a Nobel prize. Far from resting on his laurels, Mr Coase will publish a new book in 2011, with Ning Wang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on “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
His central insight was that firms exist because going to the market all the time can impose heavy transaction costs. You need to hire workers, negotiate prices and enforce contracts, to name but three time-consuming activities. A firm is essentially a device for creating long-term contracts when short-term contracts are too bothersome. But if markets are so inefficient, why don’t firms go on getting bigger for ever? Mr Coase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se little planned societies impose transaction costs of their own, which tend to rise as they grow bigger. The proper balance between hierarchies and markets is constantly recalibrated by the forces of competition: entrepreneurs may choose to lower transaction costs by forming firms but giant firms eventually become sluggish and uncompetitive.
How much light does “The Nature of the Firm” throw on today’s corporate landscape? The young Mr Coase first grew interested in the workings of firms when he travelled around America’s industrial heartland on a scholarship in 1931-32. He abandoned his textbooks and asked businessmen why they did what they did. He has long chided his fellow economists for scrawling hieroglyphics on blackboards rather than looking at what it actually takes to run a business. So it seems reasonable to test his ideas by the same empirical standards.
Mr Coase’s theory continues to explain some of the most puzzling problems in modern business. Take the rise of vast and highly diversified business groups in the emerging world, such as India’s Tata group and Turkey’s Koc Holding. Many Western observers dismiss these as relics of a primitive form of capitalism. But they make perfect sense when you consider the transaction costs of going to the market. Where trust in established institutions is scarce, it makes sense for companies to stretch their brands over many industries. And where capital and labour markets are inefficient, it makes equal sense for companies to allocate their own capital and train their own loyalists.
But Mr Coase’s narrow focus on transaction costs nevertheless provides only a partial explanation of the power of firms. The rise of the neo-Coasian school of economists has led to a fierce backlash among management theorists who champion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They argue that activities are conducted within firms not only because markets fail, but also because firms succeed: they can marshal a wide range of resources—particularly nebulous ones such as “corporate culture” and “collective knowledge”—that markets cannot access. Companies can organise production and create knowledge in unique ways. They can also make long-term bets on innovations that will redefine markets rather than merely satisfy demand. Mr Coase’s theory of “market failure” needs to be complemented by a theory of “organisational advantages”.
All this undoubtedly complicates “The Nature of the Firm”. But it also vindicates the twin decisions that Mr Coase made all those years ago as a young student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to look inside the black box rather than simply ignoring it, and to examine businesses, not just fiddle with theories. Is it too much to hope that other practitioners of the dismal science will follow his example and study the real world?




Reality bites: Elinor Ostrom and Oliver Williamson win this year’s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Reality bites

Elinor Ostrom and Oliver Williamson win this year’s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Economics focus

Illustration by Jac Depczyk
BUILDING economic models usually involves stripping the world down to its most essential features. But simple theories often struggle to explain the way things really work. Elinor Ostrom of Indiana University and Oliver Williams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the winners of this year’s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have both been honoured for recognising this complexity. Their research provides insights into economic institutions that play crucial roles in the real world, but to which economists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In the case of Mr Williamson, that institution is the company. With hierarchi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based on rules and authority, firms ought to be less efficient than decentralised market exchange based on relative prices, which is how standard economic theory assumes that transactions occur. So why do companies exist at all? This question was first addressed in 1937 by Ronald Coase, the winner of the 1991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and the intellectual forefather of both of this year’s winners. Mr Coase argued that all economic transactions are costly—even in competitive markets, there are costs associated with figuring out the right price. The most effici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carrying out a particular economic activity would be the one that minimised transaction costs. This would often be the market. But using authority and rules within a firm would sometimes prove to be more efficient.
Mr Coase’s theory explained why companies existed but it was not specific enough to predict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firms, or markets, would be the superior form of organisation. Clarifying this was Mr Williamson’s signal contribution. In a series of papers and books written between 1971 and 1985, he argued that the costs of completing transactions on spot markets increase with their complexity, and if they involve assets that are worth more within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parties than outside it (a rear-view mirror made to the specifications of a particular car manufacturer, for example).
Both these features make writing and enforcing contracts which take every possible eventuality into consideration difficult, or even impossible. At some point, therefore, it makes sense to conduct the associated transaction within a single legal entity rather than on a market. The car company might prefer to produce its rear-view mirrors in-house, for example, perhaps by buying the mirror company. This would reduce the time and resources spent haggling over profits, because decisions would simply be taken by fiat.
Mr Williamson’s theory helpfully specified measurable attributes of transactions that would make them more or less amenable to being conducted on markets. That meant his thinking could be tested against decisions by companies to integrate parts of their supply chain. It has held up remarkably well. Several studies find, for instance, that when an electricity generator can choose between the output of many nearby coalmines that produce coal of a particular quality, it tends to buy its coal on an open market. But if there is only one nearby mine that can be relied upon as a supplier, the electricity generator tends to own it. A transaction that could be done on the market moves into the firm.
According to Mr Williamson, one lesson from organisational theory is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common patterns of behaviour in seemingly disparate situations. That sums up the way Elinor Ostrom has spent her working life. The first woman to win a Nobel prize for economics, she studies the governance of “common resource pools”—such as pastures, fisheries or forests—to which more than one person has access. Unlike pure public goods such as the atmosphere, where one person’s use does not reduce the amount available to others, people deplete these resources when they use them. Standard economic models predict that in the absence of clearly defined property rights, such common resources will be overexploited, with individuals acting without regard for the effects of their actions on the overall pool. Overfishing or overgrazing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will result. Over time, stocks of the common resource will dwindle.
But in 40 years of studying how common resources—from lobster fisheries in Maine to irrigation systems in Nepal—are actually managed by communities, Ms Ostrom found that people often devise rather sophisticated systems of governance to ensure that these resources are not overused. These systems involve explicit rules about what people can use, what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re, and how they will be punished if they break the rules. In particular, she found that self-governance often worked much better than an ill-informed government taking over and imposing sometimes clumsy, and often ineffective, rules. In this, she too shadows Mr Coase, who argued that those who advocated government ownership of common resources ignored the transaction costs associated with collecting taxes.


Tit for tat

One problem with the idea of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Ms Ostrom found, was that it did not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 people sharing a pool of resources tend to interact repeatedly, making all sorts of clever punishments for wrongdoing feasible. Being able to threaten credible retaliation makes co-operation possible. This is the province of game theory, to which Ms Ostrom has contributed, both through formal modelling of what she found in the field and subsequent laboratory tests of her models.
Both Mr Williamson and Ms Ostrom have built on Mr Coase’s idea that all transactions have costs but that these costs will be minimised by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ir work uses methods and insights from fields that many economists are not sufficiently familiar with: detailed case studies, in the case of Ms Ostrom, a political scientist by training, and insights from the law in Mr Williamson’s case. Their win reminds economists that borders between disciplines, like those between the firm and the market, can be profitably crossed.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4638409

Wednesday, December 15, 2010

word usage: blinkered horse

"Another blinkered-horse comment..."

===================



•A blinkered pony/horse would be a pony/horse that is wearing blinkers. Blinkers are peices of material, usually leather or plastic, that attaches to the bridle, near they eyes. Blinkers limit the horses range of vision to only what is in front of them. It is most commonly seen on carriage horses and race horses. They help keep the horse focused, instead of worrying about what is all around them.



Read more: http://wiki.answers.com/Q/What_is_a_blinkered_pony#ixzz18EYddcsW

word usage: canary in the mine

"Bond markets essentially judged Ireland and Greece's public finances as unsustainable. The first canary in the mine was a rise in credit default swap spreads versus benchmarks, and then a rise in the bond yields themselves."

by B.H

============




Miner's canary

Canaries were once regularly used in coal mining as an early warning system.[1] Toxic gases such as carbon monoxide and methane in the mine would kill the bird before affecting the miners. Because canaries tend to sing much of the time, they provided both a visual and audible cue in this respect. The use of so called miner's canaries in British mines was phased out in 1987.[2]

Hence, the phrase "canary in a coal mine" is frequently used to refer to a person or thing which serves as an early warning of a coming crisis. By analogy, the term climate canary is used to refer to a species that is affected by an environmental danger prior to other species, thus serving as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the other species with regard to the danger.[3]

-- Wikipedia

"No country becomes spontaneously evil..."

"No country becomes spontaneously evil. Nations behave largely as a result
of how they have been treated historically. Korea has been invaded,
colonised and exploited more than most countries in recent centuries."

To what extent does that apply to the explanation/analysis of human being (human behavior)?

====================================================================

No country becomes spontaneously evil. Nations behave largely as a result
of how they have been treated historically. Korea has been invaded,
colonised and exploited more than most countries in recent centuries.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95 and the Russo‐Japanese War of 1904–05
were both fought in part for possession or influence over the Korean
peninsula. Japan, victorious in both wars, absorbed Korea into its empire
from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until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it released a
culturally marginalised, impoverished and embittered Korea to stumble
into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no means of defending its
fragile independence.

http://www.business.auckland.ac.nz/LinkClick.aspx?fileticket=PpSOSG3-6hc%3d&tabid=2636

Tuesday, December 7, 2010

对刘瑜的访谈 zt

我对中国持有审慎的乐观态度

http://www.bullogger.com/blogs/drunkpiano/archives/367265.aspx


1.不是启蒙,是自我教育,分享精神

记者:回国一个月,目前工作生活的状况怎样?
刘瑜:还在转型期,有点忙乱,没有正式进入工作状态。主要是会亲友、办入职手续、打理家务事。第一个学期只有很少的研究生课程,所以主要是自己看书写东西。我手里现在有三四个写了一半左右的论文,想尽快写完它们。
记者:还在写专栏吗?
刘瑜:专栏现在写得很少,基本也就是一个月一篇的样子。目前只给一两个刊物写点“软政治”类专栏。接下来的两三年,专栏随笔肯定是我写作计划中最边缘化的东西。
记者:给媒体写稿的时候,如果目标读者具体化为一个人,能够描述一下这个人么。
刘瑜:我一般会把我比较喜爱和尊重的人当作假想读者,就像我备课时会把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作为假想听众一样。
记者:写这些文章的时候,你有自觉的启蒙意识么?
刘瑜:还真没有,很多时候是自我教育,还有些时候是分享精神。
记者:你对你的专栏以及后来结集成的书如此受欢迎,感到吃惊么?
刘瑜:不是特别吃惊。我觉得自己在适当的时候和地点写了一本适当的书。中国在一个转型期,政治上很多人都很迷惘,我针对一些令人迷惘的问题,分享了一些我的看法。
记者:你会不会觉得启蒙这件事,有一点伦理上的尴尬?
刘瑜:是,一个人得多自信才会那么斩钉截铁地居高临下,我没有那种自信。我们都是“红旗下的蛋”,既然如此,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只能同步进行。

2.我对中国持有审慎的乐观态度

记者:谈谈你对中国转型的基本看法。
刘瑜:我对中国持有审慎的乐观态度,觉得从长线来看,它在向一个更开放、文明的方向前进。
记者:短线来看呢?比如十年。
刘瑜: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很难说有一个笼而统之的中国,从社会活力上来说,我觉得它在不断进步,从政治上来看,进步可能慢一些。但政府没有主动进步,也可能在社会的推动下有被动进步。这是很多转型国家的经历。
记者:社会进步和政治慢慢进步,这个差距,会不会造成风险?
刘 瑜:会。你看中东欧国家80年代转型经历,就会发现越是拒绝改革的国家,比如罗马尼亚,最后转型的方式越惨烈,越是“把握时代潮流”的国家,比如捷克匈牙 利,转型就相对平和。我觉得中国人应该从自己的历史伤疤和它国身上学到足够的经验,防止这个矛盾激化到暴力冲突的地步。
记者:除了暴力冲突,历史和他国经验中,暂时还没有其他的扭曲或者病态么?避免暴力冲突是否就能避免走进新专制的怪圈?
刘 瑜:当然有,太多扭曲和病态了,便是中东欧的和平变革,也经历了十年的经济动荡和萧条。陷入新专制怪圈也不少见,比如俄罗斯。中国相比它们,有自己的优 势,也有劣势。优势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十有八九,社会多元化也相应出现,不用像中东欧国家那样政治、经济、社会需要同步变革,那样造成的冲击太大。劣 势是中国的专制传统深厚,而且制度的缝隙比很多其他转型国家要小。
记者:这个专制传统,具体体现什么方面?
刘瑜:比如体现在对权威、当权者的莫名敬畏和习惯性服从里。在习惯性服从权威的同时,转过身来又对无权无势的人颐指气使。
记者:这个所谓文化,是有传统,应该也是当下现实激励的结果——解毒的力量在哪里?你刚说看到社会在进步,是不是也包括这方面。
刘 瑜:最大的解毒力量可能是市场经济,当社会和经济资源越来越少地为权力垄断,人们对国家的依赖性就会减弱,一旦物质依赖性减弱,精神自主性也会增强。这和 女性经济独立后不那么听男人的话了是一个道理。然后就是公共领域的拓展,市场化的媒体和出版业、民间组织、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以往一个个孤立的人有了凝聚 的可能性,而且是一种横向、而非纵向的人际网络,这对消解那种“威权人格”应该也有好处。用学者Putnam的话来说,这就是“社会资本”,即使这些民间 网络不关心国事天下事,仅仅是组织旅游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用Putnam的观点来看,这都是在积蓄“社会资本”,都是在为良性政治添加润滑剂。
记者:你刚才说到,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改的十有八九了,这个判断是怎样生成的?这几年国进民退,即使只从增强国民依附性的角度讲,这是否也是一个退步?
刘 瑜:十有八九这个词可能不确切,说十有五六也行,我的意思是在经济改革中,市场化转向的最关键一步已经迈出,“市场”这个词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了。至于“国 进民退”,这个媒体上现在谈的很多,但说实话,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足够宏观数据支撑的判断,我不知道是不是正确,因为我读到过正反双方的数据。也许这个话 题这么热,表达的仅仅是大家对经济改革速度放缓甚至陷入停滞的不安。当然,即使仅仅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本身也是社会力量觉醒的一种表现。
记者:即使没有国进民退,普遍化的所谓裙带资本主义,也是一个不争事实吧。如果市场化就只是裙带资本主义化,它会不会事实上让人们更加“对权威对当权者莫名敬畏和服从”呢?
刘 瑜:我觉得中国的市场化不是那么非黑即白,很多企业未必只靠裙带,也许一边靠裙带、一边也要靠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比如我发现现在去银行办事,服务态度一 般都很好。总的来说,我相信市场经济所蕴含的契约精神、竞争意识长远来看是对专制文化最好的解构力量,当然这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记者:关于公共领域的拓展,我个人有一种悲观,就是在目前制度环境下,拓展到了一个程度之后,就拓不开了。所谓精英与最大多数的大众之间的沟通通道,非常狭窄,并且只能以很间接很暧昧的方式进行。
刘 瑜:我也觉得在现有制度条件下,公共领域的拓展比较缓慢,但方向应该不会变的。别忘了历史的改变往往不是匀速前进的,它可能是20年缓慢的变化,然后3、 5年迅疾的变化。对比一下勃列日涅夫时代和戈尔巴乔夫时代就能看到这一点。而且,时代的缓慢变化未必是没意义的,它也是一种积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说激变需要一个渐变的铺垫和准备,这样当激变来临时,社会是在有相对共识的情况下迎接这个变化的。

3.那是很大的如果,总体我还是乐观。

记者:让你感到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因素有哪些,个人经验的,调查研究的,分别讲讲。
刘瑜:个人观察到的东西很多。比如,20年前市场经济这个词还是个禁忌,97年15大的时候,还是在说要保障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地位,但现在,媒体讨论的是“凭什么国企拿地”,“凭什么垄断企业工资高”,问题意识的边界一直在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乐 观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对他国经验研究的阅读。比如学者Iglehart的书,他用民意调查的方式,20多年跟踪研究几十个国家政治观念的变化,对“经济发展 -观念变化-制度变化”这个三个变量的关系得出了令人乐观的结论。在读到更严谨和有说服力的研究之前,我暂时相信他的结论。关于中国,也有一些类似的研 究,结论也类似。
记者:可是我对“历史必然性”这种东西感到怀疑。
我也不相信历史必然性,我只是说如果经济继续保持发展和开放的话,文化 和制度会相应变化。但那是很大的“如果”,不排除资源能源环境甚至政治等因素可能颠覆这个“如果”。总体我还是乐观,这种乐观的根基可能是我相信自由的制 度安排不单在道义上是好的,而且在绩效上是有最有力的,所以即使你对人的善意失去信心,也不应该对人的逐利倾向失去信心。只是必然这个词太绝对了,我这种 天生的怀疑主义者不会使用。
记者:从宏观上相信经济发展导致观念变化,但是微观去讲,这个传导链条里有哪些关键环节?再具体到个人,尤其是职业相关的群体,技术性地讲,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观念的变革?
微 观地去分析一个一个的职业群体,在这样的访谈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大体来说,经济的发展和开放推动观念的变化,无非是几个机制:第一,当经济发展 到一定程度,会有更多资源流向“基本生存”以外的领域,其中一些会流向公共领域。比如我认识一些商人,他们开始有“余钱”资助一些论坛、出版之类的事情, 普通人也会有更多的钱来买书、上网、捐赠慈善事业等等。比如;第二,经济发展之后,交通通讯方式更发达,有利于人们建立更密集的横向交流网络,而人们在交 流中可以“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网络论坛、博客、微博不都如此?第三,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会渗透到文化里,增进人们的权利意识。第四,这是 Inglehart的观点,就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职业和工种要求人们作出个体化的判断,而不能象机械流水线上的“螺丝钉”那样工作,这也 鼓励人们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至于这些机制如何在千千万万人身上起作用,似乎不可能一一分析。
记者:在你的判断中,中国人目前在观念变化这一步,走了多远?
刘瑜:这一点Inglehart、杜克大学的史天健老师、台湾的朱云汉老师等 人其实都做过定量研究,他们做了很规范的民意调查和分析,也跟踪了有些年头。基本上结论大同小异,就是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民主的支持和理解、政 治宽容度等都在向普世价值靠近,虽然还有差距。至于具体“走了多远”,你要是感兴趣,可以去搜他们的论文读。不过由于调查研究的滞后性,他们的很多文章数 据都来源于05年以前的调查,现在的民意变化应该更进一步了。
记者:在国内做研究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如果是研究中国的话,优势很明显,就是你离“现场”很近,能即时听到各种声音。我跟朋友说,回国以后,我每个饭局都是一次“田野调查”。而且现在由 于网络发达,即使在中国,你要接触到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也很容易。劣势也很明显,由于种种原因,我觉得国内学术研究和对话的水平还比较初级,常常还是一种 不讲论据的“侃大山”风格,另一个极端就是用故弄玄虚的“学术黑话”来包装空洞,如果我不知不觉把要求自己的标准换成这些坐标体系,可能就“迷失自我” 了,所以我现在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保持适度的孤独。

4.自我教育就是试图更了解和理解这个世界

记者:大家只知道你是政治学学者,你具体研究的领域是什么?
刘瑜:我之前一直是研究中国革命中动员机制问题,最近对比较政治转型问题感兴趣,做了一些阅读,准备写点系统的东西。
记者:你在博客上透露过,要写一本《中国革命十论》,能不能提前介绍一下核心观点。
刘 瑜: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中国革命中出现那样狂热而真诚的政治参与”,核心观点用极简的话来说,就是利益激励导致的政治参与可能因为人类对“认知一致性”的 心理需求而转化为出于信念的参与。就是说,我既想避免那种把民众当作”投机分子“的看法,也想避免把他们当作”纯洁信徒“的看法。当然这只是极简的说法。
记者:如果人类对“认知一致性”的心理需求是客观存在的,那要怎样才能避免这一心理被政治野心家利用呢?
刘瑜:就是我前面说的,解除民众对国家的经济依赖以及职务、声誉依赖,其实也就是哈耶克说的,没有经济自由,不可能有真正的政治自由。
记者:你是从哪一个角度关注政治转型的?
刘瑜:两个角度:一个是政治转型的动力何在;一个是为什么那么多国家政治转型受挫,比如俄罗斯的新专制怪圈,或者民主化过程中族群矛盾的激化。我对后一个问题更感兴趣一些。
记者:这些题材,都比较适合写给普通读者看。我作为读者,就很有兴趣。
刘瑜:也很适合自我教育。
记者:根据他国经验、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学者的实证研究得出的宏观结论,与你的个人经验冲突的时候,你会试图用前者诱导性地说服后者么?
刘瑜:会,但有时也会试图用自己的经验去反思一些理论。人或多或少都有意识形态,但一个骄傲的人会觉得智识上的诚实比什么都重要,主要是舍不得放弃翻阅一波三折的世界的乐趣。
记者: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自我教育这个词?以前你用过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来区分自己的两种兴趣,读者也通过《民主的细节》和《送你一颗子弹》看到了两个至少貌似冲突的你。你觉得自己是矛盾统一的么?
刘瑜:自我教育就是试图理解你所置身的这个世界,如果能通过理解这个世界树立更正确的价值观,当然就更好了。
我从没觉得自己矛盾。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同时有理性和感性的一面,我只是这两方面比较势均力敌而且两方面都比较自我放纵而已。

5.间歇性热爱生活与间歇性厌世此起彼伏

记者:还有文学梦么?
刘瑜:当然有,不同的文字形式可以表达人不同的侧面,一个丰富的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某些侧面。我没有文体歧视,比如有些人觉得论文比随笔高级,或者小说比专栏高级,我不觉得。我愿意从各个角度挑战自己。
记者:自我实现的具体目标,有么?比如在学术研究上。
刘瑜:也说不上什么特别具体的目标,但至少要不辜负自己的能力和际遇。有机会去那么多好学校学习,然后还算善于表达,如果不写出点东西,会过意不去。
记者:在公共表达方面呢?现在有没有成为公众人物的压力?
刘瑜:到目前为止基本没有,主要是没觉得自己成了公众人物,也无意于努力成为公众人物。如果你真正热爱知识的话,就会觉得阅读和思考带来的乐趣远胜于被关注的乐趣。
你会觉得自己太走狗屎运了,竟然能靠读书和思考生活。
记者:文学方面呢?你以前还说过,想拍电影、导演话剧,死前一定要做的事,列了单子没?
刘瑜:呵呵,估计3年之内我是没有时间去搞文学了。拍电影、导演话剧是技术活,我觉得自己是过了那个村了。但写点小说随笔什么的,技术门槛比较低,有时间肯定还会去做。死前要做的事清单太长,已经排到第八辈子了。
记者:真是热爱生活啊。
刘瑜:间歇性热爱生活与间歇性厌世此起彼伏,呵呵。
记者:间歇性厌世,你怎么治?
刘瑜:扛呗。
记者:除了写写《送你一颗子弹》里面那样的文章。文学表达,对你的幽暗情绪,是一种拯救还是一种强化?
刘瑜:都是。
记者:你对自己的间歇性厌世,有好奇心么?你理解了自己么?
刘瑜:起先有,特别是年少的时候,觉得谁虚无谁酷,谁整天乐呵呵的太三俗了。后来发现虚无这事其实也没什么可拽的,它不就是个虚无么。我是个喜新厌旧的人,包括对自己的情绪。可惜在我已经厌倦了那个幽暗的自己之后,它还是没有离去,所以有时候就是漫长无聊的僵持。
记者:也没揪住个童年阴影啥的当替死鬼?
刘瑜:替死鬼早就找到了,基本上我觉得人的性情是基因起主导作用。关键是找到了又怎么样,你也不能跟基因打一架。
记者:就是当个病接受了?
刘瑜:也不是,也自救。
记者:幽暗的这部分,性格中痛苦的部分,除了浪费你的时间,催生了你的文学化写作,对你的人生安排,现实抉择,有没有过重大影响?
刘瑜:回国的原因之一,基本就是试图在我和那个健康的我之间,搬走那个抑郁的我。
记者:回国为何能够帮助你搬走那个抑郁的你?
刘瑜:由于种种原因,我在国外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的真空里,因为这个真空,所以就陷入了自我观察和自我关注的漩涡,在这个漩涡中的挣扎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太浪费了,所以我回来解放自己的生产力了。
记者:通过研究中国革命动员机制了解的人性,和通过体验自己的抑郁了解的人性,之间有关联么,有彼此启发么?
刘瑜:前者是置身于“集体”当中的人性,后者是作为“个体”的人性,这两个东西是很不一样的。个体人性是一个和尚有水喝,集体人性是三个和尚没水喝。整个“公共选择理论”,就是试图说明置身于集体的人如何不同于作为个体的人。
总的来说我相信好的政治能让社会更美好,但个体的幸福感肯定不能单靠政治来解决,因为个体的幸福感一般与一定的能力或者禀赋联系在一起。政治可能能让你更安全、自由,但不能让你更漂亮、智商更高、唱歌更好听。
记者:你相信有全知全能的意志么?通常人们爱说的上帝或者神?
刘瑜:不相信。我有时候也用上帝或者神这样的字眼,但仅仅是在智力上想偷懒或者想对自己温柔一点的时候。

6.我对经验世界的重视和对逻辑论据的重视,都起源于网络辩论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学术产生真正的兴趣的?
刘瑜:如果把学术不仅仅理解为对书的兴趣、而是对理解书后面的经验世界的兴趣,其实也就是近6、7年左右的事情。
记者:难道你原来对书更感兴趣?
刘瑜:未必多么感兴趣,但我以前以为搞学术就是读书、引经据典、跟别人竞赛谁掌握的生僻人名多。
记者:还跟人竞争过生僻人名储备?
刘瑜:呵呵,竞争不过别人,记忆力不好。
记者:那么必要的学术训练包括哪些?
刘瑜:基本的包括文献查阅、逻辑思维和讲论据的态度,但具体到怎么讲论据,有定量研究、田野调查等等。
记者:考大学为什么会报考国际政治专业?
刘瑜:我爸妈让我报的。
记者:中学的时候,对什么东西真的感兴趣?
刘瑜:虽然在我幽暗的中学时代有过热爱崔健这样的传奇经历,但总的来说我的中学时代特别平淡无奇,基本是个学习机器。我知道很多自由派倾向的人中学时代就有过种种叛逆行为和思想,我中学却几乎没有任何愤青迹象。
记者:读大学的时候,感觉到学习的乐趣了么?
刘瑜:也没有,但大学时代至少知道了学习之外另有天地。
记者:比如?
刘瑜:比如为了当上一个合格的文艺女青年而读萨特尼采海子什么的。
记者:你的意思是,不是真诚地读?没有受到影响?
刘瑜:没有持久的影响,可能当时也会搅动小心脏一下。如果说有影响,甚至有点坏影响。
我 觉得90年代自己成长一个特别恶劣的文化环境里,前半段还是萨特海子什么的,后半段就是福柯罗兰巴特什么的,我对这些人物本身没什么意见,但是在当时中国 的环境里,他们往往是以这“热”那“热”的形式出现的,对于年轻尚未有强大自我和判断力的孩子,很容易就把他们当时髦来赶而不是思想来读,后果就是造就了 一批迷恋姿态远甚于思考本身的青年学子。
记者:那么后来,你自我肯定的勇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刘瑜:可能我前面对中学大学时代自己的描述不大公平。我中学也组织诗社、大学也写小说什么的。一直隐隐有种“要和别人不一样”的冲动,但到90末期,还是只有“文艺”的那一面被开发出来,一直没有碰到合适的思想资源浇灌另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自己。
记者:后来碰到什么合适的了?
刘 瑜:我觉得网络对我是个巨大的冲击。我99年左右开始上网,稀里糊涂就上了时政论坛,我被有些人蛮不讲理、是非颠倒的辩论方式给吓坏了,也给气坏了,正义 感一下子就给激发起来了。然后这种正义感就开始感召我读一些历史性的东西,而不是萨特福柯这样时髦但实际上跟我的生活和感受没什么关系的东西,结果一根线 越扯越长,扯出很多让我非常受震动的东西。我博士论文写中国革命就发源于网络辩论。
而且,另一方面,网络辩论的即时性和直接性也训练我以严密的语 言和逻辑思考——因为你的论敌不断迅速指出你的这个或者那个漏洞,你不得不不断调整自己的观点和逻辑。所以我现在思维里很重要的的两种东西,对论据的重视 和对逻辑的重视,都起源于当时的网络辩论。基本上,发现互联网对我来说就是《黑客帝国》里“吞下那颗红药丸”的片刻。
记者:这个好东西,在留学期间被加强了吧。
刘瑜:对。我记得刚到美国那个圣诞节,当时的男朋友从西岸来纽约看我,发现我当时没日没夜“战斗”在网络上,连他都不怎么搭理,伤心坏了。基本上我留学第一年,除了应付基本的学业,就是战斗在网络上。不但战斗,还转战不同的论坛,简直是游击队员。
记者:相比之下,国外大学的教育,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刘 瑜:国外对我的影响,主要还真不是来自校园教育,虽然我在哥大期间学习成绩很好。主要是当时的课程内容(其实还是一些预设你已经熟知历史和经验世界的理 论)和我当时的问题意识(主要是对中国当代史的兴趣)不衔接。不过国外生活最后对我还是影响巨大,主要是两个途径,一个是对他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观察, 这个《民主的细节》一书已道出;另一个就是后来我按照自己兴趣进行的阅读,尤其是在剑桥这三年。因为自己做了老师,终于不用活在老师的指挥棒下,可以按照 自己的兴趣阅读,就跟发现了一个金矿一样。

7.我还是希望别人能欣赏我身上的复杂性

记者:谈谈你的亲人朋友对你的印象。
刘瑜:不知道啊。在听到的各种形容词中,我最喜爱的一个是“灿烂”。
记者:你希望你爱的人基于何种原因爱上你?灿烂、还是幽暗?不要说全部。
刘瑜:虽然你规定不能说全部,但我还是希望别人能欣赏我身上的复杂性,主要是我也不可能爱上一个对复杂性没有理解力的人。
记者:那你能从复杂性的角度,谅解自己的抑郁么?
刘瑜:心情好的时候能,不好的时候,觉得自己被抑郁劫持的时候不能。
记者:你觉得别人最有可能出于什么原因讨厌你?
刘瑜:咄咄逼人、争强好胜?别人的看法我不清楚,我自己意识到的缺点包括: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还是有些软弱;有时候还是太武断;虽然面对批评最后往往能反思,但第一反应里往往情绪化的东西太多。
记者:一个读了你所有的博客和已出版文字的人,是否已经足够了解你?
刘瑜:不能。一方面,有些东西我不会写到公开的文字里去;另一方面,我两本书其实主体都写于我去英国前,其实这几年我还是有些变化的。
记者:这几年的变化是什么?
刘瑜:文艺女青年的部分在缩小,对姿态——包括叛逆的姿态——失去兴趣,对理解外在世界有了真诚而热烈的兴趣。
记者:在茂盛的智力生活之外,最主要的生活内容是什么?
刘瑜: 基本上我是个没有生活的人。爱听音乐,经常在网上搜各种音乐听。网上看各种八卦。以前还爱逛街买东西,后来发现家里不用的东西比有用的东西还多,不穿的衣服比还穿的衣服还多,就不爱逛街了,改喜欢扔东西了。
记者:在发现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之后,是否逐渐产生一种人生借此安顿的感觉?你的生活是否仍然存在彻底被颠覆的风险?向哪些可能性开放?
刘瑜:希望至少能安顿个三五年吧,之后怎样只能走到哪算哪。虚无主义的危险肯定一直在那,但不想渲染它,希望通过忽略它而被它忽略。
记者:你觉得自己压抑么?
刘瑜:不觉得压抑,但我能想象更好的生活。
记者:觉得幸福么?
刘瑜:读到一本好书,听到一段好音乐,或者买到一只没有倒瓤的西瓜,这样的片刻,还是挺幸福的。
记者:假想,你这样一套基因,投胎到美国,比如说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最主流的那种,你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瑜:我估计还是现在这个样子,只是少拐30年的弯而已。

肩负自由的疲惫 zt

肩负自由的疲惫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0-11-21/110572442.html

刘瑜/文

两年前刚当选时,奥巴马是美国人民——不,世界人民——的奥特曼。大家都期待着他能从“怪兽”布什手中拯救美国。然而,近70%的支持率,两年之后,滑到了43%。当年他对着如痴如醉的民众高呼:Yes, we can。今天,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反恐战争久拖不决,民众无精打采地看着他说:No, you can't。
遭遇支持率危机的,不仅仅是奥巴马。日本菅直人内阁的支持率据说在11月初再创新低,只剩27%,而法国萨科奇的支持率最近就一直停留在25%。其他民主国家或地区也好不到哪里去。在这场角逐“最不受欢迎领袖”的激烈“竞赛”中,没有最衰,只有更衰。
相比之下,另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则惬意得多。比如,全国只剩一家反对派报纸的俄罗斯,普京的支持率就高达77%;公共权力已被逐渐个人化的委内瑞拉,查韦斯的支持率稳定在60%左右。
这是不是说明,西式民主制度已经日落西山,而俄罗斯模式或者查韦斯模式在蒸蒸日上呢?如果西方政府动辄陷入合法性危机,我们有什么必要紧赶慢赶去跳这火坑呢?据一项调查,在美国,表示“非常信任政府”的民众已从1966年的42%降至2000年的14%,“非常信任国会”的民众从42%降至13%。同一趋势也出现在几乎所有其他发达国家,而且一年四季都在“民怨沸腾”。
没有掉入这个政治陷阱,我们简直应该掸冠相庆。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在一个地方,人们觉得刘嘉玲不够美,是因为他们把李嘉欣作为衡量标准,而在另一个地方,人们觉得凤姐很美,是因为他们把小月月作为衡量标准?就是说,是衡量标准的不同,导致人们形成错觉:“凤姐要美过刘嘉玲。”至于为什么有些地方用李嘉欣作为衡量标准,有些地方用小月月做标准,有一种东西叫做“意识形态”,某些意识形态告诉民众“政府仅仅是民众的雇员”,而另一些意识形态则教导我们,“你都有裤子穿了,还不赶紧感谢政府。”
政治学里有一个词叫“批判性公民”。根据这个理论,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众权利和尊严意识提高,他们会变得越来越饶舌。这些饶舌民众的基本特点是: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不依不饶、一哭二闹三上吊。什么?法定退休年龄从60岁升到62岁?岂有此理,游行去。燃油税要涨7毛钱?天理难容,抗议去。政府要砍掉一半的大学生助学金?欺人太甚,扔臭鸡蛋去。
罗素说,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
所以在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当政治家,简直就是活雷锋。“忘恩负义”的批判性民众,看到的永远是你做错了什么,而不是你做对了什么。奥巴马为刺激经济,辛辛苦苦减了1000多亿美元的税,结果调查显示,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美国人意识到他们被减了税。相比之下,他要给5%的高收入者加税,火星人都赶来抗议。好莱坞明星朝三暮四那叫风流倜傥,放在政治家身上那叫不要脸。经济学家没有预测出经济危机那叫谨言慎行,放在政治家身上那叫蠢货。CEO们用股东的钱吃香喝辣那叫商业拓展,政治家哪怕旅行借住富豪朋友的别墅都可以是惊人丑闻。
但同时,正是“批判性公民”的警觉,在推动政府完善公共服务。正是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在把这个政府改造得越来越值得信任。这也是为什么在民主国家,民众对政治机构的不信任日渐加深,但这些国家民主制度的质量都稳居前列。换句话说,民众对政府一定的不信任恰恰成了政治健康的表现。
不幸的当然是奥巴马们。他们每天被群众雪亮的目光翻来覆去地烧烤,做错一件事就随时可能把做对的九十九件事给一笔勾销。但“试图享受自由的人,必须承受肩负自由的疲惫”。
当然,如果权力的本意是“当官”,是吃住可以报销,出门前呼后拥,那么批判性公民确实招人讨厌。我不知道与“批判性公民”相对的叫什么,也许可以叫做“给力型公民”。他们永远心怀感恩面带微笑,有人喊“狼来了”,他们心怀感恩面带微笑;面对一地的羊骨头,他们还是心怀感恩面带微笑。也是他们说,现代社会的一切问题其实都只是“心态问题”。■
 作者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Monday, December 6, 2010

中国人墓志铭 zt

中国人墓志铭


我们生在中国,
我们葬在中国;
我们所有的不幸,
只有这么两个!

躺在里面的,
再也不必假装死了;
留在外面的
还要继续假装活着……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star=3788&replyid=20297701&id=6441923&skin=0&page=1

Sunday, December 5, 2010

"我们的记者随后来赶到那里了解情况..." zt

how can anybody defend the indefensible? how, for God's sake?

sad.



 ==================
 ...

我们的记者随后来赶到那里了解情况。
村民1:这就是从地里往下挖十米的土。 记者:一天有多少车过来?
村民1:十六、七辆。
村民2:他们在这弄淤泥,俺们的井就在边上,这边就是咱的耕地,(担心)它这泥渗下去了影响俺们的井。 记者:挖了多久了? 村民2:一个多月了。
村民2:他占了这块地了,就是盖上土也没法种了,等于作废了。
记者:为什么? 村民1:不长了,有毒性,火碱水、化学原料啥的。
据马庄村的村民介绍,从一个多月前开始,每天都有这种重型翻斗车来回运土,这些土就来自村北的一片地里,而且还有不少装满黑色污泥的大小车辆往正在挖掘的坑里倾倒臭泥。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者跟上了一辆重型翻斗车。
记者:看,正在挖,往左拐,路边这东西可能都是。啊,这么多。
经过一路的跟踪,记者终于来到了污泥倾倒的现场,在这里记者发现,这个被挖出的大坑足有近百亩,部分坑中已经倾倒了不少黑色发臭的污泥,深度无法估计,面积近三十亩,而且,还不断的有大小车辆正在往坑里倾倒。
记者:你拉的什么东西? 运输工:污泥。
记者:从哪拉过来的? 运输工:辛集,制革区,污水处理厂。
记者:怎么这么臭,有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 运输工:不知道。
记者:你一天拉几趟? 运输工:三、四趟。
(又一辆)
记者:这都是制革产生的污泥? 运输工2:对。
记者:有多少像你这样的车拉? 运输工2:十几个。
据这些倾倒污泥的人说,这些污泥都来自辛集市制革工业区污水处理厂。那么,倾倒这些污泥,当地环保部门是否了解情况呢?随后,记者电话联系了辛集市环保局,二十分钟后,辛集市制革工业区环保分局局长冯健来到了现场。
记者:环保部门之前了解吗? 冯健:。。。。。。一直有。。。。。。
记者:一直在这填吗? 冯健:不是一直。。。。。。
记者:倾倒在这里,有没有经过环保部门的审批?
冯健:我回去看看。。。。。。
记者:这工程不小了,环保部门知道吗? 冯健:这应该。。。我回去看看吧。。。。。。
为了进一步弄清事实,我们又来到了辛集市制革工业区环保分局。
冯健:验收还没到这一步呢。
记者:没验收就开始倾倒了? 冯健:那是技术的,有没有毒性。
记者:那不说技术的,说行政的,审核了吗?
冯健:我来的时间比较短。

http://www.xinji.org/read-htm-tid-315438.html

激情韩寒畅谈盛-世英气逼人 zt

激情韩寒畅谈盛-世英气逼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db61e0100hih6.html





    今年二十八岁的韩寒,在十天前的拉力赛不幸遇翻车事故退出比赛后,写下了“这就是先不感谢父母下场”的博客,受到了无数追棒。最近在接受外媒专访时,展示了真正中国青年的风采,令人无不动容,俺甚至第一次被他深深地打动了,他的思想早已超越了20年前曾经义气风发的一代大学生,在今天的盛世中国还有这样一个激情与理性同在小伙子当世界第一博客大侠,真的让人感到非常幸运。
    在谈到上海时,他说:“你想上海这个地方,有什么可以给人家开眼界的吗?有什么作家吗?除了余秋雨,结果余秋雨还是被大家唾弃的。上海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电影导演没有,作家没有,艺术家也没有,基本上都没有,就这么一个城市,拿钱堆一堆,我也能堆啊!拿钱堆出一个城市,很简单,然后房价搞那么高。如果我是上海市=长,我会很不好意思,请大家先别来,我先搞一搞再来。我觉得这个城市对现在的中国来说,是一个耻辱……现今的上海,其实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上海世博会,肯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喜欢清静,有人觉得挺好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这么两批人,但在上海就只有一批人,就是大家要欢欣鼓舞地来搞世博会。但没有另外一批人吗?完全有,只是那批人完全都被“和-谐掉了”,这样一个城市是没有资格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你要看一个城市是不是伟大,不是看他的楼有多高,中国人不要觉得自己有多厉害,还有中东人啊!他们用石油赚来的钱,可以搞的更野。其实中国的城市发展是很野路子的,就是很多外国人不敢用的东西,中国人都敢用,包括车子也是,像奥迪答6,外国年轻人都不太开,因为觉得太前卫了,在中国居然是当官的人在开。上海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但冒险家的乐园百分之百就是人-民的地狱。但是冒险家是不存在有乐园的,因为冒险家有成功,有失败,如果你能确保这些人百分之百都是成功的,那说明很多本来属于人民的钱,都用于投资回报了,会让上海的人民非常的痛苦。当然那种痛苦,可能都是私底下的痛苦,镜头对着他们,突然就说上海很好。这不能说是好面子,而是一种自尊心,就是自己可以说它不好,但对外面的人不行。
    看到这些话时,想到在上海的姐姐,心里真的为之一颤,怪不得她告诉俺抓紧在北京出头,抓紧赚钱,用人民币武装自己才可以进入真正的上流社会,潇潇洒洒走一回。然后,就对俺说了一大堆牢骚,当然没有小韩总结得这般到位。不过,看上面的这段话,其实对于俺这样年纪的曾经同样激情豪迈的一代人来说,并没觉得深刻,只是共鸣。而当我看到小韩后面谈到的内容,真的第一次为这样的80后叫好、欢呼!因为他不光激情,而且完全成熟可以经受任何风浪了——
   “真实中国的状况,我很难用几句话来形容,这个问题问的很大,我觉得整个中国都被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压的很沉重,因为我们特别大,好面子,在金融危机时都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在这样的政-府之下,完全可以这么做,可以把房价弄得很不可思议,完全可以保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但却给大家的生活带来特别大的压力。只有少部分人通过官-商勾结,或是真的靠自己本事做出来,获得了非常巨额的财富,可以让外国人感到震惊的财富,可以去洗劫路易威登(LV)号店,但这绝对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市民的真正生活情况,这还仅仅是大城市的人民,更不用去提农民工或是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民。他们把房价弄这么高,但中国人很贱,非得买,因为结婚时,女方就会要求你有房子,男方倾家荡产也得买房子,买了房子之后就必须还月供(付房贷),最后导致了你不能失业,你一失业三,四个月之后,月供就还不上了,所以就没种。就会拿自己的人-权和尊严去交换。如果有一批人不在乎,那很好,可是在中国,尤其是大城市,大家都很在乎工作,所以只能在网路上泄愤。我只是个充气娃娃而已,我只能让大家爽一下,我不奢望能改变什么,或是有人看了我的文章,就对老板拍桌子说我不干了,一方面我害了他,一方面如果你没有能力,中国的社会保障不好,还是干着吧。中国的发展取决于最高的利益阶层,我不把他们叫做最高“权力阶层”或“领导阶层”,而是利益阶层,取决于他们的方向。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不满,但是他们的不满,不是说要推=翻乡镇政府,然后自己搞一个乡=镇政府,可能是因为他们答应要给你十块,结果只给五块,引起老百姓不满,只要你给他们剩下的五块钱,老百姓就欢天喜地的回去了。所以,今天的中国人不是要保护自己的“权=力”,而是自己的“权益”,他门现在还只是在这个阶段,你只要保障了他们的权益,他门就不会去想别的。他们反贪-官,不反皇=帝。他们总是认为上面的政策是对的,只是下面的贪官弄歪了,现在还是这样的观念。我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衣食无忧。看到自己想反对的东西,现在在中国的情况是,第一,去抗-议,游-行了也没用。第二,绝对无法形成规模,现在怕的人比不怕的人多,在这种社会下,你要做的就是写更多的文章,让更多文化的东西去改变他。    所以,我们的领导应该感到很幸福,因为你有这么一群,说难听一点,这么蠢的国民,说好听一点,就是有一批这么忠诚,这么相信你的国民,哪怕自己受到欺负,他们还始终相信你。所以我觉得应该多分他们一点东西,让房地产价格不要这么高,经济增长缓一点,给他们更好的福利吧。我现在做了那么多事情,就是想让更多外面的人在看中国的文化时,不是带者一种鄙视,不屑的眼光,而是知道中国也有很多人希望有更好的空间,有能力写出更好的东西。是有这样的人存在的,你只要给他更好的空间几可以了。再过一段时间,社会更成熟,更有文化,大家就不再是利益集团可以买得起的了。” 
    好爽的韩寒!世博会俺一定力争和你在上海相见。媒体生涯这么多年,让俺冲动的年轻同行不多,而你恰恰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声音”,太爽啦!
    ……
    第一次心动的转载了韩寒的访谈,爽过之后面对的依然是大旱的画面和主流发出的“胜利”的消息,什么用水问题解决了、解放-军负责灾民用水、灾区菜价不影响CPI上涨、明星组织向灾区捐款、村民存粮能维持两个月、泼水节因旱灾减少水量缩短时间等等,一切灾情似乎都是昨天发生的事,今天就又阳光明媚了。就像昨夜北京下的雨,不就是给屁民的“惊喜”吗,好像生怕黄沙再来一样,正好一场雨解决了尴尬难题,好一个科学-发展-观噢,不知是不是人工降雨呢?财力多多,人定胜天。如此一场,还真觉得什么西南旱灾哪有那么严重啊,是造-谣呢吧?你看,那条重要的山西疫苗事件竟然也不再报道了,真的为中国经济时报的王克勤记者涅了一把汗,你用一年时间完成的精心采访,人家主流媒体用一天时间就辟了谣,然后就把这件事消声了,找不到你文章的可能性俺估计现在已超过80%!
    中午和同事外出到小馆吃麻辣烫时,同样是80后的小伙为北京的高房价骂街,说每天只能靠听郭德钢的相声排忧。敢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幸福时代啊?只能暗自庆幸偷偷乐吗?真是极不爽!
    不过,倒是深深地羡幕那些80后们能与韩寒一起成长,一起风雨前行,青春、阳光、激情、希望,看来还不是一点没有,起码笑着活下去不断讨回一些属于自己的“权益”,就有重获“权-力”新生的那一天吧!
    真是大旱之时波澜四起,咱们就坚持活着等待胜利!韩寒、我们,一起加油吧!

英国愤青日记 zt

英国愤青日记



当听到中国人放弃申办2026年世界杯的消息时,我热泪盈眶,我双手举过头顶,朝东方跪下,并把身体伏在地上,哆嗦着感谢上帝。

我想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整个伦敦,整个大不列颠,整个世界都松了一口气。在未来20年里,只要场面专家中国人不出手,整个银河系都不再会出现一届能被称为完美的,规模宏大的运动会了。

现在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富裕,强壮,性感……想想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就不寒而栗。开幕式免费发放矿泉水的费用,就足够让英国政府破产。奥运村食堂的精美食物与我们的食物对比,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简直就是吃了一辈子屎……再看看还没结束的世博会,那蜂拥而至的观众潮,那美丽得吓人的一个个展馆,我只能承认我之前太没见过世面了。

在历史上,大不列颠政府得罪中国人的次数太多了,于是我们得到了报应。我们从法国人手中抢来了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当时我们兴奋得像吃多了宫保鸡丁一样,现在我们才恍然大悟当了法国的当。2008年北京所做的一切都会让2012年的伦敦丢脸。想想那天空中映红半个世界的烟花,伦敦政府也许录下北京奥运烟火的声音,在2012年开幕式上时助助兴。视觉效果?对不起,我们的大屏幕会重放北京奥运烟火的盛况。全世界在比较了2008年奥运与2012年奥运后都会严重鄙视我们,鄙视我们这个号称创造了现代文明的国家。虽然2012年还没来,但囊中羞涩的我们连想死的心情都有了。

还好,中国人放弃了2026年世界杯申办权。这对于正在申办2018年的英格兰,也许申办2022年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都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谁想在整运动会这件事上和中国人较劲,那就是找死。

这对于未来的英美领导人来说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们不用再屁颠屁颠飞到北京,坐上几个小时等待中国新领导人的接见,还得担心是否在开幕式上被安排坐在伊朗或者朝鲜领导人身边,一不留神被揍一顿。

如果中国人正式提出申办,布拉特会放下手中一切事情飞往北京,亲手内定这一举办权,只要中国办,一切好商量。那些投票的执委,放心,他们绝不是什么高尚的人。只要承诺在他们退休后可以移民中国,定居北京,那么中国肯定获得全票。

如果中国人举办世界杯,那么开幕式肯定不会像美国那样小家子气,请几个街舞小孩跳上半小时,至少会有五十万人统一舞出中国力量;意大利之夏的时装秀会从历史纪录中抹去,中国人会让全世界的模特穿上或不穿上最贵的衣服,秀得全场眼花;谁来唱主题歌?届时先进的医药技术会让中国人把杰克逊从墓中请出来复活五分钟,唱完最后一曲……

谢天谢地,中国人让这一切仅存在于想像之中,他们放弃了申办,他们给全世界一条活路,他们让欧美强国能够有尊严的活着。我祈祷中国永不申办任何世界杯奥运会世博会了。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star=3756&replyid=20262758&id=6441923&skin=0&page=1

Friday, December 3, 2010

被扭曲的情感 by 许知远

被扭曲的情感
 
许知远
 

 


 
 

 

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我再次看了电影《日瓦戈医生》。精彩之处仍不可胜数,一个片段给我印象尤深。医学院的学生日瓦戈,抱着几本书乘坐老式电车,跑过莫斯科街头,脸上充盈着希望、好奇、单纯……生活正在向他展开,一切皆有可能。

多年来,我总是期待在北京街头看到腋下夹着书籍的青年人。他们可以神色匆匆,也可以散漫不羁,书是他们通往未知世界的船票,也是抵御外界庸俗的城墙。

出人意料的是,我一次也没碰到过。在这座超过一千万人口的城市里,在熙熙攘攘的马路上,在餐厅里、地铁车厢中、公园的长椅上,我很少碰到真正的阅读者。

你应该知道我的意思。当然会有人正在读些什么,可能是一本书、一份杂志、一张报纸,或是
一个iPad的显示屏。但是,这些印刷品与显示屏,似乎都失 去了书的意义。它们不提供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迫使他们追问人生的意义。它们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帮他们获得更多的生存技巧。总而言之,它们不提供另一种逻 辑,只加固原有的逻辑。这也是此刻的中国,现实的、可见的、物质的力量吞噬了一切,幻想的、缥缈的、精神的领域不断萎缩,甚至变成了一种笑料。

人们羞于谈论自己的内心、人生的理想,不自觉地贬低知识、思想、精神的空间,认定它们不合时宜、软弱无力。倘若你在餐桌上向人问起最近在读什么书, 谈谈对于约瑟夫•布罗茨基的看法,多半会引发莫名的眼神。人们甚至耻于提及一些词汇。在王蒙高声说“躲避崇高”十多年后,人们不仅躲避它,还讥讽它、践踏 它。

这一切并不难理解。倘若放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中,此刻中国的精神状况,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胡萨克时期的捷克、八十年代的匈牙利都有相似之处。一 套强大的、虚假的、蛊惑人心的意识形态系统崩溃了,生活在精神废墟之上的人们无所适从,甚至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的困境。一整套话语系统都已被污染,所有的 词汇都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在这么多年残酷的“人民民主专政”之后,“人民”、“民主”的概念变得如此模糊;在塑造了这么多雷锋、王进喜这样的道德楷模之 后,“道德”变得暧昧不清;在批判了这么多年的“个人主义”与“资产阶级自由化”之后,“个人”与“自由”的面目都模糊了;在把“知识越多越反动”、“臭 老九”的标签贴在知识分子身上,用坦克碾平了学生的诉求之后,“知识”与“知识分子”不仅失去光环,还是无用的象征;不断高唱的“社会主义理想”,让“理 想”变成了欺骗的代名词……这种情况,因为新生的大众文化、商业文化,而变得更加严重。

这种被欺骗感实在太强烈了,以至于人们选择了什么也不相信。但生活必定需要某种稳固的东西,来抵挡生命必然的脆弱。于是,所谓的现实的、可见的、物 质的东西,不仅占据了我们外在的空间,也填充了我们的精神空间。在一段时间里,它似乎真的填充了人们的空虚,物质也带来了新的自由。而那种什么也不信任的 态度,似乎也让我们感受到某种自由和尊严,它多少印证那句名言“玩世不恭其实是带着面具的良知”。

这短暂的交易已经到期了。物质的力量,不再能缓解精神的空虚,反而开始加剧焦灼。中国的年轻一代,是前所未有的物质化的一代,却也表现出罕见的茫然 无措。因为不习惯谈论理想、书籍、诗歌、人生,一套房子、一个新款的背包就变得至关重要。他们越是强调现实生活的重要性,现实就越是折磨他们。“玩世不 恭”也与良知脱离了关系,很多时候,它仅仅是“玩世不恭”。昔日的嘲讽对象,早已瓦解。“嘲讽”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强大的、应被警惕的力量。它还加固了 现存的扭曲秩序。二十世纪的主要暴政,不管是共产主义、法西斯的极端权力,还是金钱的统治,都是以精神上的虚无主义为基础的。正是精神世界的独特性、自足 性,让每个人不同,让他们抵御被滥用、践踏的危险。

而这种独特性、自足性的前提,是人们必须重新寻找到探索、描述自己精神空间的词语、思想与情感。这并非是简单地复制历史场景,令北京的街头出现日瓦 戈式表情的青年,或是聚会上再度洋溢起八十年代生机勃勃、也经常不知所云的高谈阔论。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要寻找自己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内在世界。但这 种改变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把那些被玷污、扭曲的词汇、情感拯救出来,给它们赋予本来的光彩。精神、思想、知识不仅不是脆弱、无力的,反而是一种永恒的力 量,它们永远在防止现实权力变得过分粗鄙与粗暴。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作者许知远,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现任职于《生活》、《东方企业家》杂志。已出版作品《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国纪事》和《醒来》等。


法学博士清华大学王进文 致工学博士潍坊市长许立全先生有关拆迁问题的公开信

1. 尊敬的潍坊市长许立全先生,首先,请允许我以“尊敬的”字眼称呼您,在对您毫无认知,从而无法对您个人及工作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之前,出于礼貌,更多的是基于您市长公职的身份和对国家名器的尊重,我觉得用这三个字称呼是比较恰当的。
       [淘股吧]
       
       
       
       
       
         2. 从更准确的意义上讲,这封公开信并不是专门写给您的,您可以理解成是写给在国家行政序列中,基于您行政身份及职责所代表的潍坊市人民政府及其所辖的潍城区人民政府,西关街道办事处,您也可以理解成是写给您所属的山东省人民政府,乃至更高层负责人。我从网上了解到您具有工学博士学位,长期服务于政府部门,同样,我也服务于政府工作部门过,也在接受博士阶段的教育,研习法律;基于您所领导的行政序列中的基层官员曾对我公开承认,“我们就是没有素质!”事实上他们的表现也无愧于这句话,我觉得与您沟通会比较融洽。
       
       
       
       
       
         3. 我与您素不相识,从无瓜葛,就像我与国家主席虽属校友,但关系如同你我,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我甚至是直到最近才从网上查潍坊市的市长是您。我与您的联系或关系仅仅在于:我离家十年,求学京华,并非您治下的百姓,而我的父母与村里的人生活在您所负责的行政区域之内,用法律术语说,您是我的父母及乡亲们用选票选出来的为他们服务的代表——代理人。因此,我给您写这封信,请您了解并解决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办北三里村的拆迁纠纷问题。但请您需要注意的是,我以及委托我的村民并非是在向您乞求,而是在要求——要求您运用选民授予您的权力去为他们的权利服务。
       
       
       
       
       
         4. 在谈拆迁问题之前,我必须声明的是,我无意于也无能力去做农运主席或工运领袖,投身维权运动是非常崇高的事业,我的许多同学与朋友都在默默地但坚持地做这样的事情;我力有未逮,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项工作的理解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的尊重。我需要告诉您的是,就在您的治下,就在2010年11月17日凌晨,我家的房子被推土机推倒,并被立即清场,家具衣物粮食全无,我从初中到大学的书籍散落一地,以这种方式向我表明了什么是潍坊式的斯文扫地。
       
         
         
       
         5. 此前的10月8日晚上,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办北三里村因拆迁发生了流血冲突,三名村民被不明身份者砍伤,现仍住在医院,两人伤势较重,案件至今未破;10月12日晚上,还是在同一地点,警车护航,缇骑四出,推土机齐鸣,老百姓被隔离,强行清场——令人费解的是,竟然还有鞭炮声大作,某一群体正在庆祝胜利。从村民给我的电话中我可以听出恐惧,可以感受到恐怖——据闻,今年3月份已经发生一起不明身份人物对村民的袭击事件,被怀疑与拆迁有关,但令人诧异的是,时至今日,案件尚未告破。11月2日晚上,我家的玻璃全部被砸碎,无人负责。当然,我身在北京,没有亲眼见到,所闻可能异辞;您封疆百里,日理千机,所传闻可能也有异辞。不过引人注意是,上述所有的行为与行动都是在晚上,这是不是某些人的癖好呢?
       
       
       
       
       
         6. 我必须非常感谢您及您所管辖负责的行政序列中的人员,包括雇用人员与临时工作人员,自2010年3月26日迄今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的克制与自律,直到11月17日凌晨,都保证了我父母的人身安全,比起前不久复旦大学我的那位失去亲人的博士来说,我是幸运的,当然,仅仅是相比较而言,这有点冷幽默的感觉。
       
       
       
       
       
         7. 此前,虽然有数户村民房屋在某个晚上,在户主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身份不明的人以大型装载运输工具推倒——当然,我还是身在北京,没有亲眼见到,所闻可能异辞;2010年10月15日我接到的电话称,我家房屋四周被挖成了护城河。但是,基于对您治下的某些官员并且是负主要领导责任官员的信任,他们曾信誓旦旦地保障,我的房子我愿意拆就拆,不愿意拆就不会拆——我把它理解成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的尊重,对读书人还讲点情面,自知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不会造次;但事实是打了谁的耳光呢?
       
       
       
       
       
         8. 如果这一切是不明身份的人干的,基于目前的行政责任及分工,那么您守土有责,属下应负责查处;如果不了了之,或者冷处理,那么我个人会对您失望,即使这种失望在您看来不算什么,毕竟我的选票决定不了什么;如果您认为这件事无所谓,不大不小,那么我怀疑您的态度是否符合您的选民对您的预期;如果这件事在您的治下是常态,那么潍坊市的治安与人居环境,与匪区何异?我唯有不发一言,无言以对。
       
       
       
       
       
         9. 需要补充的是,我及我的家人到目前为止,没有见到拆迁协议书,没有见到强制拆迁通知书,没有见到开发商,没有见到任何书面文件,没有见到任何盖有高于村级别的印章的书面公告,也不知道所谓的城中村改造是谁主导的,将来是原地回迁还是异地回迁,什么时候能回迁。据闻,此间账目之混乱多达亿元。这个问题似乎需要您查证。而且,真相也似乎不难发现。
       
       
       
       
       
         10. 上述事件,如果需要查证,需要发现真相,我想,基于常人基本的常识判断,您比我有更便利的条件与更大的优势。尤其是在拆迁特别是基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而强制拆迁所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我尤其需要提醒您的是,上述所发生的事件距离引起全国公愤的宜黄强拆自焚不足一月,作为游学异地,始终牵挂家乡的潍坊人而言,我需要提醒您及您所管辖负责的行政序列的人员,包括雇用人员——血流进地里,便再也收不回来。请珍惜村民们的鲜血。尤其需要提醒您的是,2010年年内,潍坊的法官索贿丢过丑,潍坊有过杀童事件轰传全国,加上强拆流血的事情,适可鼎足而三,与有耻焉。
       
       
       
       
       
         11. 我不反对发展,我欢迎发展;我不反对城市化,我欢迎城市化;我不反对拆迁,我欢迎拆迁。我想,这个“我”,也可以置换成“我们”,包括您及您所领导与管辖的人员,我,村民。前提是,确保更好地发展,确保更合理地城市化,确保更公平地拆迁。村民们为什么有意见,不愿意拆迁?我想,您作为主持者,理应比我更清楚。如果拆迁之后没有了任何保障,如果拆迁之后没有了任何依靠,如果拆迁之后没有了任何善后措施,那么,不愿意不同意不赞成拆迁就是自然而然的。迄今为止,我和村民们没有见到所谓的开发商,我和村民们没有见到所谓的开发商的资质,我和村民们没有经由民主程序讨论与表决过拆迁的任何事项,我和村民们甚至迄今为止没有看到相关的账目,相关的依据,乃至拆迁安置的相对方都一无所知,私凭文书官凭印,但一概阙如;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这些都是应该主动公示公开的,是可以讨论、讨价还价的,是需要面对面谈判的。我个人研习法律十年,且决心以法律为业,我无法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拆迁决定。在此,我不想也没有必要列举出一系列的证据,虽然根据法律规定,谁主张谁举证,因为列举出来会耽误很多的时间,耗费很多的精力,您及您所领导的处在一线的拆迁人员也不一定懂;如果需要我做解释,我会面对面将相关法理予以说明,但届时请不要拖欠我的劳动报酬。
       
       
       
       
       
         12. 在从拆迁现场打给我的电话之中,我听到了一番话,我想,我有必要将之公布出来,让您知道。负责拆迁清场的某个人说的是——“尽管地拆,死五十六十个人,没关系!跟政府作对没有好下场!胡锦涛、温家宝来了,也得靠我们!”——请恕我无法对这番话予以举证,我还是认为,如果需要查证,需要发现真相,我想,基于常人基本的常识判断,您比我有更便利的条件与更大的优势。我不明白的地方在于:(1)这是谁在拆迁?是所谓的开发商还是政府?开发商是谁,能不能站出来走两步?如果是开发商,那么他们倒是与政府高度一致;如果是政府,那么作为由纳税人供养的,为他们服务的人员怎么会说出这样反客为主的话,而且指名道姓地评说国家领导人的行事作风也不符合其政治伦理与职业道德;(2)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自信?是恐吓还是蔑视?是谁赋予了他们这样的底气?需要我们仔细分析。顺便说一句,医院中的伤者,迄今为止医药无着,尚无任何级别的领导慰问,案件告破似乎遥遥无期,最终不了了之。丢人!
       
       
       
       
       
         13. 推土机推不出政治,推不出和谐社会,也推不出真正的城市化,反而可能推出不和谐,推出不稳定,推出上访,推出流血,推出官民对立,推出对政府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的不信任,推出潍坊市数十年来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出来的良好的形象毁于嚣嚣众口。您可以认为推出了新潍坊乃至新中国,但却把我的家推没了!老百姓的声音作为个体固然无足重轻,可以轻易过滤乃至封杀,但是对立与仇怨的种子一旦生根,便会迅速弥漫。我们不想看到风筝会会场上的围堵,令友邦惊诧;不想看到政府办公大楼门前的围攻,令行人驻足;不想看到高楼林立的城市但却有成百成千成万脚无立锥顶无片瓦的村民——他们没有社保,没有养老金,不是市民,而只是无地的农民。孰为为之,谁令至之,悠悠尔心,亦何可言?
       
       
       
       
       
         14. 您可能不知道拆迁的详情,您可能不知道征地的内容,您也可能不知道安置的方案,后两点我与您一样,但有人知道,您领导下的行政序列的工作人员知道,村民们知道,公平与否,有人知道。事实是,我家的房子被推倒了,没有人跟我打招呼,村民被砍伤了,没有人负责。要查明很容易,古有明训,兼听则明。不知者或责有可逭;纵容者则涉嫌渎职;参与者应明刑律典。如果一味和光同尘,甚或希求分一杯羹,事涉万千村民,恐难一床锦被盖住。对此,想必您有更深更全面的体会。
       
       
       
       
       
         15. 承蒙您所领导的行政序列中的基层官员对我及我父母的关照。我目睹了村民数次上访,七个月来不断地抗争,也目睹与耳闻了政府的不作为与警察系统面对强拆时的局外中立。我在想,如果拆迁是公平的,就不会有村民采取这种方式维权,当然不排除可能存在您所领导的行政序列中的基层官员眼中认定的刁民,顽固分子,千古罪人,但数十户几百户的人,那么多的泪水,摆在眼前的伤者,一叠叠的举报材料,换成是您,作何感谢?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恐怕唯有不公才能解释一切,不平则鸣。我可以不发一言,明哲保身,可以躲进小楼,衣食无忧。家里的房子对我来说,感情大过物质,不靠它我照样可以养活我的父母。但作为知识分子,整个世界只要有一人不自由,自己便不是自由的。我并不是旁观者,亦非局外人。我曾就父母的房子拆迁问题的协商见过您所领导的行政序列中的基层官员,也谈过,说实话,某些人令我很失望,迹近无赖,口无遮拦,满嘴许愿,毫无诚意,当然,为了安全自保起见,我保留了全部的录音,以备不虞。您所领导的行政序列中的基层官员许诺过不强拆,但事实给了否定回答;您所领导的行政序列的基层官员亲口告诉我这是村民自主自愿的拆迁,丝毫没有强迫,还信誓旦旦地发誓,自己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丝毫的个人利益在里面,但事实又给了否定回答;而且更为有意思的是,某些许愿发誓前来做工作的人竟因经济及个人问题进了监狱。听其言则需观其行,口惠而实不至则有损国家名器,对此,负责任的政府及其领导人是应该追责的。是否能用文明诚信说服您治下的村民呢?顺便说一句,自从11月17日凌晨事件以后,我对他们这些人的反应就两个字——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恶心。
       
       
       
       
       
         16. 面对上访的村民,面对遭受不公求助无门的村民,面对无地无房无依无靠的村民,面对一口许诺明年可以搬进新房但却无丝毫担保与白纸黑字的契约的村民,不知您作何感想?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您所领导的行政序列中的基层官员与雇用人员中会有某些人弹冠相庆,伴随着推土机与村民眼泪的震耳鞭炮声足以说明这一点。我只能对他们说,我与你们一样无权无势,没有能力解决你们的问题。但我需要告诉您及您所领导的行政序列中的基层官员乃至雇用人员的是,村民们选择了上访,选择了诉讼,选择了法律途径,代表了对我们这个国家、政府和法律的信赖,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法律研习者与工作者聊以自慰的地方,但是,如果在穷尽这些手段之后,因为种种人为的因素的阻挠而达不到预期的公平合理之目的后,唯有恒产者方有恒心,无依无靠无房无地无钱无粮无尊严无幸福的人恐怕只能在汽车炸弹与催泪瓦斯之间做出选择了,伏尸两具,血流五步,虽非壮烈,但却令人感动。当然这是任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17. 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您能解决的,但在您的辖区内发生的问题,却是您能处理妥当的。无所限制的公权力在拆迁方面长驱直入、无所掩蔽,制造了无数的人间悲剧。或许因为某种因素,您形格势禁,泥足深陷或难以持中,但您能够做到的而且我相信也是您奉以为准则的是不在您的辖区内增加一起人间悲剧。至少,使已经发生的悲剧与不公得到补偿与纠正。
       
       
       
       
       
         18. 中国古语,公门之中好修行。我想请您向您所领导的行政序列中的基层官员与雇用人员转达一个“一厘米主权”的法治理念。在柏林墙推倒的前两年,东德一个名叫亨里奇的守墙卫兵,开枪射杀了攀爬柏林墙希图逃向西德的青年克利斯。在墙倒后对他的审判中,他的律师辩称,他仅仅是施行命令的人,基本没有挑选的权利,罪不在己。而法官则指出:“作为警察,不施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自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心’。当法律和良心抵触之时,良心是最高的行动原则,而不是法律。尊崇性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绳。”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在那个万不得已的局势下,打,但应当故意打不准——不把人家打死,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这也是最高境界的良心。任何人都不能以“听从命令”为借口,去跨越道德伦理的底线。这就是“一厘米主权”的道德义务,否则就必需承担罪责。同样,我希望您所领导的行政序列中的基层官员与雇用人员明白,城市的规划是可以做的科学合理的,拆迁的补偿在保障应得利益的前提下是可以做的相对公平的,劝说的方式是可以和风细雨以理服人的,推土机的履带是可以断开的,卡车的引擎是可以出故障的,砍刀砍在人身上的位置也是可以选择的,尤其是最后这一点,为了每天200元人民币的报酬而操刀,莫如回头望一望自家的房子,明天是不是也有人在做与你同样的事情。同时,为什么与我的书过不去呢?
       
       
       
       
       
         19. 中国历史自两宋以来,千年土地八百主,地是主人人是客,富不过三代,穷不到百年。按照历史经验的观察,虽然不能保障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但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几代之内正常发展,必会有俊彦崛起于孤寒,大致是可信的。今天无助的村民,怨愤所积,情郁于中,不会永远处于社会的底层;今天可以呼风唤雨的某些人,明天未必风光依旧。所以和谐社会的意蕴便在于化解社会戾气,实现代际政治的稳定。而不是说“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东汉范滂临刑前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试想,我所在的村子,周边是幼儿园,小学,中学,每天孩子们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们看到一幕幕的上述景象,作为长者,作为兄辈父辈,如何去回答他们的问题——“那些人为什么打人?他们的房子被谁拆了?”您与您所领导的行政序列中的基层官员与雇用人员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我洗耳恭听。
       
       
       
       
       
         20. 法律人非常敬重的江平先生对面当下法治的大环境,能做的只是呐喊;但被强制拆迁的村民们连呐喊都做不到,他们的声音太容易被屏蔽,被过滤,所以,您可能会听不到这些声音。汇报给您的材料看起来会非常的合理。但是我希望您能够听到我的这些声音,推土机的声音,因为在构造原理上,它与坦克是一致的。
       
       
       
       
       
         21. 先贤有云:“四境之内有一民不安,则守牧之责也。”潍坊古称潍县,自明迄清凡五百余年,所历知县凡以百数,而至今为乡民所念念所称道者,为郑燮郑板桥,“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迄今为止,尚未有任何一位守土官长在声望上超越板桥先生。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一下呢?
       
       
       
       
       
         22. 我父母的房子终于被推倒了,推土机推的,行动果决迅速,设备保障有力,效率高超利落,极具专业水准。厉害!之前几天家中常有质地坚硬的块状物体无端飞入,不知系何人所为;前后院已成排泄物聚集之地,玻璃全碎,想必市政府是要创设卫生城市,拆迁现场也讲究归类整理——显见家乡公共管理水平大有提高,我辈远在京华,亦有荣焉。德国波茨坦有座磨坊,是威廉大帝时期遗物,也是事涉拆迁,风能进雨能进,就是国王不能进,数百年来安之若素,此磨坊只系传闻,我没有亲见。北京长安街侧有座三味书屋,经二十余年风雨,事涉拆迁,风能进雨能进,就是城管不能进,我是它的义工,这是我亲见。我家的房子当初建的很坚固,完全可以继续使用五十年,除地震情况外不会无故坍塌,而且今年春天已经有六双燕子做窝,充满生机,养有两只狗,一大一小,很可爱。只不过,没有了。
       
       
       
       
       
         23. 为了能使我及我父母和村民们的声音被您听到,我以挂号信和特快专递的方式在写完本公开信的第一个工作日寄给您,使您知晓这封信,相关的证据在您决定进一步调查之时自会有村民提供;届时可以判断拆迁问题之所在,公平与否,有无违法乱纪,并望查明我家房屋为何会倒掉,如何善后;但是,基于我先前与您所领导的行政序列中的基层官员与雇用人员打交道的经验,尤其是以法定方式正式提交的信息公开申请五个月以来,虽有市发改委等个别部门做肯定之回复,但其余石沉大海,与您的市长热线的通话或是盲音,或是被告知不作为,或是态度极为恶劣,直言不死人不受理,至今没有收到任何书面答复——这大大影响了您在我心目中预定的形象,足令我辈心寒;同时,也是基于对行政机关官僚作风的深恶痛绝——扣除游学十年,我在潍坊生活过二十年,应该比您具有评价此地官僚机关的优先性——我将以公开信的形式在挂号信与特快专递之后将其公之于众,促成您对此事的了解与关注,也算是我辈在外游学工作的潍坊人对于家乡形象的维护与贡献。
       
       
       
       
       
         24. 作为一介布衣,恪尽公民责任,所做唯有发声,唯有呼吁,使更多的人知道发生过的不公与不义;至于呼吁后的结果,或许更糟,或许好转,或许难言;我所能做的只是尽我所学所能使之在尽可能多的媒体、网络及政府机关中知晓,以此促成您及相关人等对于拆迁问题的关注,使无助百姓不至对法律完全失望,因为不公只有置于阳光之下才能加以克服。若您或您的属下认为需要媒体公关,大可占领天涯,设或跨省北上,欲加有词,那么,我亦不闪不避,正襟恭候,以待水落石出,圆满解决。若需诉讼,我将积十年研法所学,尽力以赴。但我善意提醒,莫要动用公帑,一切请自行埋单,因为公帑之中亦有村民一份纳税钱。我确信,所陈诸项,并无夸张或涉嫌构谤,因为信的开头我已经说明了,“这封公开信并不是专门写给您的”,只是因您所担任的公职而以您为收信人而已。作为工学博士的您,面对我家房子遗址上满地狼藉的书本,做何感想?
       
       
       
       
       
         25. 我会保留并坚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包括法律之公力救济与个人之私力救济,亦包括灵活处置之相关必要手段,务必使法律所赋予我及村民的权利得到维护,面对侵害要有个说法,有个交待;我不会放弃任何努力,债务或可过期,但怨愤却不会在公正降临前消逝。如若毫无原则的以德报怨,泯却恩仇,则何以抱德?愿市长先生有以教我。
       
       
       
       
       
         26. 我个人研习法律近十年,希望并不断呼吁以非暴力方式化解社会戾气,推进国家渐进式民主之发展,落实法治理念,并对国家前途抱有审慎之乐观态度。但您治下之行为恰恰与我之努力与预期相反,我甚至怀疑,您所治下之潍坊是不是要以制造一场辛亥革命的方式纪念辛亥革命?若如此,主持者无异于自毁基石,当以叛国之名受审。
       
       
       
       
       
         27. 与他人相比,尤其是与村民们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幸运的,清华选择了我,我可以选择出国,可以移民,可以用脚投票,可以楚材晋用,可以获得高薪,也可以随波逐流,但是,我决不放弃自己的家人、房子和权利。在公正面前不会也不允许妥协。事情不会随着时间慢慢被遗忘,不会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所以,我想请您转告您认为值得与应该转告的相关人等,请他们祈祷我不要顺利学成,不要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不要有发出足够的声音以至使他们为难的时候,不要使我有用脚投票的可能,因为我会追究每个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除非我和村民的事情得到妥善解决,否则,绝不会像没有发生过一样。倒掉的房子就如剪短的脐带,切断了我对潍坊的归属感,生于斯长于斯,却无法立足于斯,是谁之过?
       
       
       
       
       
         28. 我希望见到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抱有诚恳的态度与协商精神处理相关事件,使责任得到落实,过错得到追究,损害得到补偿。请公开所有能够公开的事情,请给我一个法律依据,也请用文明说服我。做与不做,在于自己,成与不成,在于上天。
       
       
       
       
       
         29. 我虽是无神论者,但信报应。报应不爽,从未骗人,只在于时间早晚而已。书生不会开推土机,不会拿刀横行,但书生会写历史,这就足够了。
       
       
       
       
       
         30. 图片太血腥,场面斯文全无,为顾存颜面,不附上。若您想看,随时寄奉。
       
       
       
       
       
         31. 人在做,天在看。
       
         书不尽言,来日方长。
       
       
       
       
       
       
       
         即颂
       
       
       
         文祺!
       
       
       
         
       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研究生
       
         
       王进文
       
         
       于2010年11月17日
       
         
       时清华学堂大火后四日
       
         
       上海大火后二日
       
         
       辛亥后九十九年又三十八
       

umbrellas